卵巢早衰和卵巢机能衰退在定义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标准等方面存在区别。卵巢关系着女性健康,如出现不适,患者需引起高度重视。
1、定义与发病机制:卵巢早衰是指女性在40岁之前,卵巢功能出现衰竭,多由遗传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医源性损伤(如手术、放疗、化疗)等导致。卵巢机能衰退则是一个更宽泛的概念,涵盖了卵巢功能从正常逐渐走向衰退的过程,其中,年龄是主要影响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卵巢内卵泡数量逐渐减少,质量下降,卵巢分泌激素的能力也随之降低。
2、临床表现:卵巢早衰患者症状往往较为突然和明显,会出现月经紊乱,如月经周期延长、经量减少直至闭经,还会伴有潮热、盗汗、失眠、情绪波动大等低雌激素症状,由于雌激素缺乏,生殖系统也会出现萎缩。卵巢机能衰退起病相对隐匿,早期可能仅表现为月经周期稍有延长、月经量轻度改变,低雌激素症状出现较晚且程度较轻,随着时间推移,症状逐渐加重。
3、诊断标准:卵巢早衰的诊断,需满足年龄<40岁,同时至少两次(间隔1个月以上)血清卵泡刺激素(FSH)>40U/L,雌激素水平降低,并且伴有闭经等临床症状。卵巢机能衰退诊断相对复杂,除了关注月经变化、激素水平,还需结合卵巢储备功能指标,如抗苗勒管激素(AMH)降低、窦卵泡计数减少等综合判断。
若怀疑卵巢功能异常,不要自行判断。建议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妇科就诊,进行性激素六项、AMH等相关检查,确诊后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日常保持良好生活习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