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侧卵巢多囊样改变是指在超声检查中,双侧卵巢呈现出多个大小不等的小卵泡围绕卵巢边缘排列,卵巢体积增大,卵巢间质回声增强的一种影像学特征。这一表现并非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病理状态下卵巢的一种形态学变化。
- 从形成机制来看,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调节功能异常是导致双侧卵巢多囊样改变的重要原因之一。当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脉冲频率和幅度异常时,垂体分泌的促卵泡生成素(FSH)和促黄体生成素(LH)比例失调,LH分泌相对增多。高水平的LH刺激卵巢间质、卵泡膜细胞产生过量雄激素,抑制卵泡成熟,使卵巢内出现多个小卵泡,且这些卵泡难以发育为优势卵泡并排卵,从而在超声下呈现多囊样改变。此外,遗传因素在双侧卵巢多囊样改变的发生中也起到一定作用。某些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可能影响激素的合成、代谢以及卵巢对激素的反应,增加发病风险。
- 双侧卵巢多囊样改变对女性身体的影响较为广泛。在生殖方面,由于排卵障碍,会导致受孕困难,是女性不孕症的常见原因之一。在代谢方面,常伴有胰岛素抵抗,使得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血糖、血脂代谢异常,会增加患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在外观上,由于雄激素水平升高,可能出现多毛、痤疮等症状,影响女性的外貌形象。
若发现双侧卵巢多囊样改变,对于有生育需求者,可采用药物促排卵治疗,如克罗米芬、来曲唑等,促使卵泡发育并排卵,提高受孕几率。对于调整月经周期,可使用短效避孕药,如屈螺酮炔雌醇片等,通过调节激素水平,使月经规律。针对胰岛素抵抗,可使用二甲双胍,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代谢异常。但需要注意的是,上述药物需遵医嘱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