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是毛囊炎还是脂溢性皮炎,可从发病部位、症状表现、病因机制等方面着手。若患者出现疑似毛囊炎或脂溢性皮炎症状,不要自行判断,应及时前往正规医院皮肤科就诊。
1、发病部位:毛囊炎可发生于身体任何有毛囊分布的部位,常见于头面部、颈部、臀部及外阴等皮脂腺丰富、易出汗且受摩擦较多的区域。脂溢性皮炎好发于皮脂腺分泌旺盛的部位,如头皮、面部T区(额头、鼻翼两侧、下巴)、胸部、背部等,这些部位的皮脂腺活跃,油脂分泌量大,可为疾病发生创造条件。
2、症状表现:毛囊炎初期多为红色充实性丘疹,迅速发展为丘疹性脓疱,周围有红晕,脓疱破溃后流出少量脓血,之后干燥结痂,痂脱落后一般不留瘢痕。脂溢性皮炎在头皮表现为弥漫性红斑,上覆油腻性鳞屑或痂皮,常伴有瘙痒,严重时可出现糜烂、渗出;面部等其他部位则表现为淡红色斑片,边界清晰,表面有油腻性鳞屑。
3、病因机制:毛囊炎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当皮肤屏障受损,如搔抓、剃毛等,细菌容易侵入毛囊引发炎症。同时,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患有糖尿病等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也会增加感染风险。脂溢性皮炎病因与皮脂腺分泌功能亢进、马拉色菌感染、免疫反应等有关。皮脂腺分泌过多油脂,改变皮肤微环境,有利于马拉色菌繁殖,马拉色菌产生的脂酶分解皮脂,产生的游离脂肪酸刺激皮肤,从而引发炎症反应。
对于毛囊炎,其治疗以抗感染为主,对于轻度毛囊炎,可遵医嘱外用抗生素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抑制细菌生长。而脂溢性皮炎患者可配合医生使用含有酮康唑等成分的洗发水,抑制马拉色菌;并外用糖皮质激素药膏,如氢化可的松软膏,减轻炎症,但需注意避免长期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