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腺肌病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主要指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进而引发一系列症状。这种疾病多发生于30至50岁经产妇,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殖健康与生活质量,是导致女性月经过多、痛经以及不孕的重要原因之一。
- 目前子宫腺肌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普遍认为与多次妊娠及分娩、人工流产、慢性子宫内膜炎等造成的子宫内膜基底层损伤密切相关。当基底层受损后,子宫内膜的腺体和间质容易侵入子宫肌层并在其中生长。另外,高雌激素水平也是重要诱因,雌激素会刺激异位的内膜组织生长,使其在子宫肌层内不断增殖,导致子宫肌层增厚、变硬,形成特征性的子宫均匀性增大或局限性结节。而且,遗传因素在部分患者中也起到一定作用,有家族遗传倾向的女性发病风险相对较高。
- 子宫腺肌病患者最主要的症状是进行性加重的痛经。随着病情发展,痛经程度不断加剧,疼痛部位多为下腹正中,常于经前1周开始,直至月经结束。这严重影响患者经期的正常生活与工作,会导致其生活质量大幅下降。此外,月经过多也是常见症状,表现为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长期如此易引发贫血,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在生育方面,子宫腺肌病改变了子宫内环境,影响受精卵着床及胚胎发育,会使患者受孕难度增加,是导致女性不孕的重要因素之一。
若怀疑患有子宫腺肌病,应及时就医通过妇科检查、超声检查等明确诊断。对于症状较轻、有生育需求的患者,可采用药物治疗(如达那唑)缓解症状,创造受孕机会。症状严重、无生育需求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子宫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