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掌肌肉萎缩是指手掌部位的肌肉体积缩小、力量减弱,可由多种因素引发,包括非疾病因素如废用性萎缩、营养缺乏,以及疾病因素如颈椎病、腕管综合征、运动神经元病、肌营养不良症等。若发现手掌肌肉萎缩,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治疗。
一、非疾病因素:
1、废用性萎缩:长期手部固定或缺乏活动,如因骨折长时间佩戴石膏、因瘫痪长期卧床等,会使手掌肌肉得不到足够的运动刺激,肌肉逐渐萎缩。可通过去除固定因素,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改善。
2、营养缺乏:蛋白质、维生素B族、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长期摄入不足,会影响肌肉的正常生长、修复和代谢,导致手掌肌肉萎缩。需调整饮食结构,必要时遵医嘱补充营养素。
二、疾病因素:
1、颈椎病:颈椎间盘退变、骨质增生等压迫颈神经根,影响神经传导,导致其支配的手掌肌肉失去神经营养,出现萎缩。可通过颈椎牵引、物理治疗改善,严重时需手术,如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颈椎后路减压术。
2、腕管综合征:腕部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受到压迫,引起神经缺血缺氧,长期可致其所支配的手掌肌肉萎缩。早期可采用支具固定、皮质类固醇注射治疗,必要时行腕管切开减压术。
3、运动神经元病:如进行性脊肌萎缩症,可选择性侵犯脊髓前角细胞,导致手掌小肌肉逐渐萎缩。目前主要通过利鲁唑、依达拉奉等药物延缓疾病进展。
4、肌营养不良症:是一组遗传性肌肉疾病,部分类型会累及手部肌肉,导致肌肉变性、萎缩。目前无特效治疗方法,主要通过康复训练、矫形器等改善症状。
日常生活中,应避免手部长期固定,适度进行手部功能锻炼,保持均衡饮食,确保营养摄入。若存在基础疾病需积极治疗。确诊手掌肌肉萎缩者,需按照医生建议定期复查,监测肌肉状态及病情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