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感染所引发的肺部炎症性疾病,在儿童及青少年人群中较为常见,病情严重程度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一般经规范治疗大多可痊愈,但少数情况下也可能引发较为严重的并发症。
- 肺炎支原体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能独立生活的最小微生物。它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在人员密集场所,如学校、幼儿园等地,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时喷出的含有肺炎支原体的飞沫,被周围人吸入呼吸道后,若此人呼吸道局部抵抗力较弱,肺炎支原体便会黏附于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表面,进而侵入细胞内开始繁殖,引发肺部炎症反应。例如在秋冬季节,室内通风不良,人们频繁近距离接触,支原体肺炎的发病几率就会显著升高。
- 从病情表现来看,多数患者起病较缓,初期症状类似普通感冒,有发热、咽痛、咳嗽等,但咳嗽会逐渐加重,多为刺激性干咳,夜间更为明显,这是由于支原体感染导致呼吸道黏膜敏感性增加,支气管痉挛所致。一般情况下,及时诊断并给予恰当治疗,如遵医嘱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阿奇霉素,它能特异性地抑制肺炎支原体的蛋白质合成,从而阻断其生长繁殖,患者可在1-2周内逐渐康复,此时通常是不太严重的。
- 但是部分患者,尤其是免疫力低下者,如老年人、婴幼儿、患有慢性基础疾病的人群,病情可能会加重。支原体肺炎可能引发一些并发症,像胸腔积液,过多的液体聚集在胸腔,影响肺部正常扩张;还可能并发肺不张,肺部部分组织无法通气,严重影响呼吸功能。若出现这些情况,治疗难度增大,除使用抗生素外,可能还需要胸腔穿刺引流等辅助治疗措施。
为预防支原体肺炎,在高发季节,如秋冬时节,要注意室内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如需前往,佩戴好口罩。日常加强锻炼,增强体质。若出现疑似支原体肺炎的症状,如持续咳嗽、发热等,应及时就医,进行血常规、支原体抗体检测等相关检查,以便早期确诊、及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