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高涨与低落交替发作为主要特征的精神障碍疾病。其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以及人际关系。
-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躁狂发作期,情绪会异常高涨,自我感觉极度良好,但往往缺乏实际执行力。同时,精力异常充沛,睡眠需求大幅减少,却不感疲倦。部分患者还伴有夸大观念或妄想,比如坚信自己拥有非凡才能或财富。而在抑郁发作期,患者又坠入情绪“谷底”,情绪低落、兴趣丧失,曾经热爱的事物都变得索然无味。还会感到极度疲惫,思维迟缓,注意力难以集中,自责自罪感强烈。这种躁狂与抑郁交替出现的症状,会给患者身心带来巨大折磨。
- 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若家族中有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其亲属发病风险显著增加,遗传度可达70%-80%。神经生物学因素方面,患者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失衡,如5-羟色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异常,也会影响情绪调节。同时,大脑结构和功能也存在改变,前额叶皮质、海马、杏仁核等脑区与情绪调控密切相关,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这些脑区出现体积变化和神经连接异常。此外,心理社会因素,如长期处于高压环境、遭受重大生活挫折、童年期不良经历等,也可能成为发病诱因,促使具有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发病。
若怀疑患有双相情感障碍,应立即前往精神科或心理科就诊。其治疗通常采用药物治疗联合心理治疗的综合方案。药物方面,常用心境稳定剂如碳酸锂、丙戊酸盐等控制情绪波动。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可帮助患者识别和纠正负面思维模式与行为。治疗周期较长,一般急性期治疗6-8周,巩固期治疗4-6个月,维持期治疗1-2年甚至更长,期间需严格遵医嘱服药,定期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