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其诱发因素既包括非疾病因素,也涉及疾病因素。非疾病因素主要包括长期劳损、受寒受潮等;疾病因素则涉及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先天性腰骶椎异常及腰椎管狭窄等。
一、非疾病因素:
1、长期劳损:长期从事体力劳动、久坐久站、驾驶等工作,会使腰椎间盘反复承受较大的压力,导致纤维环逐渐退化、变薄,最终可能破裂,髓核突出。
2、受寒受潮:寒冷或潮湿环境可引起腰部肌肉痉挛、小血管收缩,导致椎间盘压力增加,加速椎间盘退变,甚至诱发纤维环破裂。
二、疾病因素:
1、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随着年龄增长,腰椎间盘的水分逐渐减少,弹性减弱,纤维环变脆易破裂,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核心病因。
2、先天性腰骶椎异常:如腰椎骶化、骶椎腰化、关节突不对称等,会使腰椎承受异常压力,增加椎间盘的损害风险。
3、腰椎管狭窄:腰椎管狭窄会导致椎管内空间变小,当腰椎间盘突出时,更容易压迫神经根或马尾神经,引发症状。
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需从多方面入手。日常生活中,应避免长期劳损和不良姿势,注意腰部保暖,避免受寒受潮。对于存在先天性腰骶椎异常或腰椎管狭窄的患者,建议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监测病情变化。若出现腰痛、下肢放射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遵医嘱进行针对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