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腺肌症指的是原本应生长在子宫腔内的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异常侵入到子宫肌层的一种妇科疾病。这一病症在育龄女性中较为多见,常给患者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困扰,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 目前,子宫腺肌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普遍认为与多种因素有关。例如,多次妊娠及分娩、人工流产、刮宫等宫腔操作,可能损伤子宫肌层与子宫内膜的屏障,使子宫内膜基底层细胞得以侵入子宫肌层,这为疾病的发生埋下隐患。此外,高水平雌激素的长期刺激也扮演着重要角色。雌激素能促进子宫内膜生长,当体内雌激素持续处于较高水平时,不仅会刺激宫腔内的子宫内膜,还可能促使侵入肌层的异位内膜细胞不断增殖,导致子宫肌层内的异位病灶逐渐增大,进而引发子宫腺肌症。
- 子宫腺肌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便是进行性加重的痛经。在月经来潮前1周左右,患者就可能开始出现腹痛,随着经期的推进,疼痛愈发剧烈,直至月经结束后才逐渐缓解。这是因为经期时,异位在子宫肌层的内膜组织也会像宫腔内的内膜一样,发生周期性出血,但这些血液无法像正常月经血那样排出体外,积聚在肌层内,刺激周围组织产生疼痛。另外,月经过多也是常见症状之一,患者月经量往往较以往明显增多,且月经周期可能延长。这是由于子宫腺肌症会导致子宫体积增大,子宫腔面积也随之增加,同时子宫肌层内的异位病灶会影响子宫正常的收缩止血功能,使得月经量增多。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不孕的情况,这是因为子宫腺肌症改变了子宫内环境,影响受精卵的着床和发育。
若怀疑患有子宫腺肌症,患者应及时就医进行妇科检查以明确诊断。对于症状较轻、有生育需求的患者,可使用药物缓解症状,如口服炔雌醇等。症状严重、无生育需求或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者,可考虑手术,如子宫切除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