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阴道炎通常是指细菌性阴道病,是主要特征为阴道内产生过氧化氢的乳酸杆菌减少,加德纳菌及其他厌氧菌等大量繁殖。其成因涉及频繁冲洗阴道,以及疾病因素如长期使用抗生素、糖尿病、盆腔炎等。若怀疑患有该疾病应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妇科就诊。
一、非疾病因素:
过度使用阴道清洁剂冲洗阴道,会破坏阴道内的酸碱平衡和正常菌群生态,乳酸杆菌数量减少会为其他厌氧菌滋生创造条件,从而引发细菌性阴道病。建议日常用温水清洗外阴即可,避免频繁、过度冲洗阴道。
二、疾病因素:
1、长期使用抗生素:长期使用阿莫西林、头孢菌素等抗生素,会抑制阴道内乳酸杆菌等有益菌生长使阴道内菌群失衡,导致加德纳菌等厌氧菌过度繁殖引发细菌性阴道病。若非必要应避免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如需使用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进行。
2、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较高,阴道内糖原含量也相应增加,适宜厌氧菌生长,且高血糖状态下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受到细菌感染,进而引发细菌性阴道病。患者需积极控制血糖,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及遵医嘱使用二甲双胍、胰岛素等降糖药物。针对细菌性阴道病,可采用甲硝唑、克林霉素等抗厌氧菌药物治疗。
3、盆腔炎:长期的盆腔炎炎症容易蔓延至阴道可破坏阴道内正常菌群,引发细菌性阴道病。治疗盆腔炎可遵医嘱选用抗生素,如头孢曲松联合甲硝唑、左氧氟沙星联合甲硝唑等,控制炎症的同时治疗阴道病。
患者应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干燥,勤换内裤。避免穿紧身化纤内裤,选择棉质、透气的内裤。治疗期间避免性生活,防止交叉感染。若治疗过程中症状加重,如白带异味更重、分泌物增多、出现外阴瘙痒、疼痛等,应立即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