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栓症是一种疾病,其并非单一病症,而是由于遗传或获得性因素,致使机体止血、凝血和纤溶系统功能失衡,处于高凝状态的一组疾病。这一病症会显著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对身体健康产生诸多不良影响,患者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 从发病机制来看,易栓症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两种类型。遗传性易栓症多由基因缺陷引起,例如凝血因子V突变,会使得凝血因子V对活化蛋白C的裂解产生抵抗,导致凝血过程异常激活,血栓形成风险大幅上升。同时,蛋白C、蛋白S以及抗凝血酶缺乏等遗传性因素,同样会打破机体凝血与抗凝的平衡,促使血栓易于形成。而获得性易栓症的诱因更为多样,长期口服避孕药、妊娠、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都可能干扰体内凝血系统的正常运作。以口服避孕药为例,其含有的雌激素成分可影响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增加血液黏稠度,进而引发高凝状态,诱发易栓症。
- 易栓症在临床上可导致多部位血栓形成,严重影响患者健康。深静脉血栓是较为常见的表现,多发生于下肢,患者可能出现下肢肿胀、疼痛、皮肤温度升高等症状。若血栓脱落,随血流进入肺动脉,会引发肺栓塞,这是一种极其危险的情况,患者可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此外,易栓症还可能影响动脉系统,增加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几率,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若怀疑患有易栓症,应及时就医,进行凝血功能检查、相关基因检测等,以明确诊断。对于已发生血栓的患者,需积极进行抗凝治疗,常用药物有华法林、低分子肝素等,但使用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凝血指标,调整药物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