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凹陷性水肿多由心脏疾病、肾脏疾病、肝脏疾病引起。凹陷性水肿表现为按压水肿部位皮肤后,会出现明显凹陷且不易立即回弹。水肿处皮肤紧张发亮,颜色可正常或略显苍白,多对称发生于下肢等低垂部位。
1、心脏疾病:当心脏功能出现障碍,尤其是右心衰竭时,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心脏无法将身体各部位回流的血液充分泵出,使得体循环静脉压力升高,血管内液体成分渗出到组织间隙,最先在身体低垂部位,也就是下肢出现凹陷性水肿,通常伴有颈静脉怒张、肝大等表现 。
2、肾脏疾病:肾脏疾病导致体内水钠代谢紊乱。如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肾小管对水钠的重吸收异常,会使大量蛋白质随尿液排出,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从血管内渗透到组织间隙,引发水肿。早期可能从眼睑、颜面部开始,随后逐渐发展至下肢,同时尿液检查常出现蛋白尿、血尿等异常。
3、肝脏疾病:肝脏病变影响蛋白质合成和血液循环。肝硬化时,肝脏合成白蛋白的能力下降,血浆白蛋白减少,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同时,肝内血管结构改变,门静脉压力升高,阻碍了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引起下肢凹陷性水肿,患者常伴有腹水、黄疸等症状。
患者出现下肢凹陷性水肿时,应及时就医检查,明确病因。日常需注意休息,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适当抬高下肢促进血液回流。保持积极心态,配合治疗,有助于水肿症状的缓解和身体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