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乳头状瘤通常是良性肿瘤。其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多由皮肤局部上皮细胞过度增生形成。虽然其恶变概率较低,但由于肿瘤的存在可能对患者外观及生活造成一定影响,且少数情况下有恶变风险,因此仍需密切关注。
- 从组织学形态来看,皮肤乳头状瘤的瘤体由许多乳头状结构组成,这些乳头中心为纤维血管组织,表面覆盖增生的鳞状上皮细胞。细胞形态相对规则,排列有序,与周围正常组织界限清晰。在生长方式上,多为外生性生长,向皮肤表面突出,呈疣状或菜花状,生长速度较为缓慢,不会侵犯周围深部组织及远处器官。例如,常见的寻常疣就是皮肤乳头状瘤的一种,其通常表现为黄豆大小或更大的与皮肤颜色一致或偏棕褐色的丘疹,表面粗糙,质地坚硬,可单发或多发,一般不会引起疼痛、瘙痒等不适症状,也不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 尽管皮肤乳头状瘤大多为良性,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存在恶变可能。长期受到不良刺激,如反复摩擦、搔抓、紫外线过度照射等,可能使肿瘤细胞发生异常改变。另外,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由于身体对肿瘤细胞的监测和清除能力减弱,恶变风险相对增加。一旦恶变,肿瘤细胞会出现明显异型性,生长速度加快,开始侵犯周围组织,甚至通过血液或淋巴系统发生远处转移。不过,这种恶变情况在皮肤乳头状瘤中极为罕见,多数患者无需过度担忧,但定期观察、及时发现异常变化仍是必要的。
发现皮肤出现乳头状肿物后,应及时就医,通过体格检查、病理活检等明确诊断。若确诊为良性皮肤乳头状瘤,且瘤体较小、无症状,可定期观察。若瘤体较大影响美观,或出现疼痛、瘙痒等症状,可采用激光、冷冻、外科手术切除等方法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