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囊炎是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可由个人卫生习惯不良引起,也可能与疾病因素有关,涵盖糖尿病、痤疮、脂溢性皮炎等。一旦发现毛囊周围的红色丘疹、脓疱等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准确诊断并采取合适治疗措施。
一、非疾病因素:
长时间不洗澡、不更换衣物,皮肤表面的污垢、油脂会堵塞毛囊口,为细菌滋生创造条件,从而引发毛囊炎。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至关重要,需勤洗澡,使用温和的清洁产品,勤换衣物。若已出现轻度毛囊炎症状,可在医生指导下外用碘伏消毒,再适量涂抹莫匹罗星软膏。
二、疾病因素:
1、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长期偏高,身体抵抗力下降,皮肤组织含糖量增加,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容易引发毛囊炎。控制血糖是关键,需遵循医嘱规范使用二甲双胍、格列美脲等降糖药物,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避免毛囊炎复发。
2、痤疮:痤疮患者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皮脂分泌过多,毛囊内痤疮丙酸杆菌大量繁殖,可继发毛囊炎。治疗痤疮可外用维A酸乳膏调节毛囊角化,同时联合使用夫西地酸乳膏抑制痤疮丙酸杆菌,严重痤疮伴毛囊炎者可能需口服异维A酸胶囊,具体需遵医嘱。
3、脂溢性皮炎:该疾病与皮脂腺分泌旺盛、马拉色菌感染等有关,常发生于头皮、面部等皮脂腺丰富部位,炎症累及毛囊时可引发毛囊炎。可外用酮康唑洗剂用于头皮,改善此处的脂溢性皮炎,涂抹酮康唑乳膏于面部等其他部位抑制马拉色菌生长,炎症较重时可短期外用地奈德乳膏。
日常建议保持皮肤清洁干爽,避免皮肤长时间处于潮湿状态。避免搔抓、摩擦皮肤,防止损伤毛囊。若毛囊炎症状持续不缓解、加重或反复发作,应及时复诊,观察毛囊炎恢复情况,医生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