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的症状,在各个年龄段人群中均有较高的发生率。根据《中国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在综合医院门诊中,约10%-15%的患者因发热就诊。
发热不仅影响患者的身体状态,还常让家属忧心忡忡。了解发热分度,有助于人们更科学地认识发热,采取恰当的应对措施。
【发热的定义及原理】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体温在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下,维持在相对稳定的范围。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它如同一个精准的“温控器”,时刻监测着人体内部和外部环境的温度变化。当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体温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产热过程增加,而散热不能相应地随之增加或散热减少,体温就会升高,超出正常范围,即出现发热。
一般来说,临床上以腋窝、口腔和直肠的温度为标准,其中腋窝温度较为常用。正常腋窝温度为36.0-37.0℃,口腔温度为36.3-37.2℃,直肠温度较高,为36.9-37.9℃。
【发热分度的划分——以腋窝温度为例】
1、低热:37.1℃-38℃。
①症状:低热时,患者可能仅有轻微不适,如轻微头痛、乏力、精神稍差等,一般不会对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②病因:引起低热的原因较为多样,可能是生理性因素,如剧烈运动后、女性月经前期或妊娠期等,机体产热增加,可出现短暂低热,通常在诱因去除后体温可自行恢复正常。
也可能是病理性因素,如结核菌感染,常见于肺结核患者,除低热外,还可能伴有盗汗、乏力、咳嗽、咯血等症状;慢性肾盂肾炎患者也可能长期出现低热,同时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泌尿系统症状。
2、中度发热:38.1℃-39℃。
①症状:此时患者不适症状较为明显,可能会出现头痛加剧、全身酸痛、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等表现,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更为显著。
②病因:中度发热常见于多种因素。感染性因素方面,如流感病毒引发的流行性感冒,患者不仅会出现高热,还伴有头痛、肌肉酸痛、乏力等全身症状;肺炎链球菌导致的肺炎,患者除发热外,常伴有咳嗽、咳痰、胸痛等症状。
非感染性因素中,像系统性红斑狼疮这类自身免疫性疾病,在病情活动期也可能出现中度发热,同时伴随面部红斑、关节疼痛、口腔溃疡等症状。
3、高热:39.1℃-40℃。
①症状:高热状态下,患者身体不适症状愈发严重,可能出现谵妄、抽搐等情况,尤其是儿童,高热惊厥的发生风险明显增加,对身体健康构成较大威胁。
②病因:高热的成因较为复杂。严重感染是常见原因,例如败血症,细菌在血液中大量繁殖并释放毒素,引发全身严重感染,进而导致高热;中暑也是导致高热的因素之一,在高温环境下,人体散热困难,体温会急剧升高。此外,某些恶性肿瘤,如白血病,由于肿瘤细胞释放肿瘤坏死因子等,可引起机体发热。
4、超高热:超过41℃。
①症状:超高热是一种极其危险的状态,可对人体多个器官系统造成严重损害,比如可能导致脑损伤,引发昏迷、抽搐,甚至危及生命,需要立即进行紧急处理。
②病因:常见病因包括中暑、严重的颅内感染,像病毒性脑炎,病毒侵犯中枢神经系统,致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从而出现超高热;甲亢危象时,甲状腺激素大量释放,机体代谢极度亢进,产热过多,也可能引发超高热。超高热患者病情危急,必须争分夺秒进行救治。
【怎么正确测量体温?】
准确测量体温是判断发热程度的关键,不同测量方式适用于不同人群,具体操作如下:
1、口腔测温:适用于意识清醒、能够配合且无口腔疾病的成年人。
将体温计的水银端置于舌下,紧闭口唇,测量3-5分钟。期间需保持安静,不要说话或吞咽,以免影响测量结果。
2、腋窝测温:适用于各年龄段、有意识能配合测温的人群。
先将腋窝汗液擦干,把体温计的水银端放在腋窝深处,使体温计和腋窝大概呈30°-45°,然后夹紧腋窝,测量5-10分钟。
3、直肠测温:多用于婴幼儿、昏迷或不能配合的患者。
操作前需将体温计前端涂润滑剂,随后轻轻插入肛门3-4厘米,测量3分钟左右。操作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直肠黏膜。同时,要确保体温计固定好,防止脱落。
【发热的药物治疗】
1、解热镇痛药:当发热引起明显不适时,常使用解热镇痛药来降低体温、缓解症状。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是常用的解热镇痛药,通过调节体内相关物质发挥作用。
①对乙酰氨基酚:适用于成人及3月龄以上儿童,有片剂、胶囊、混悬液等多种剂型,起效时间约0.5-1小时,普通的口服制剂药效能维持3-4小时,若为缓释剂则可达8小时。虽然对乙酰氨基酚较为安全,但过量服用可能导致肝损伤,因此避免和其他含有对乙酰氨基酚成分的复方制剂同用。
②布洛芬:一般适用于6月龄以上儿童及成人,剂型有片剂、胶囊、颗粒等,通常1小时内起效,作用可持续4-6小时,建议在饭后服用。但孕妇及哺乳期女性、对阿司匹林过敏者等禁用,使用时务必遵循医嘱。
2、针对病因的药物治疗:如果是感染性发热,医生会根据病原体类型选择相应药物。对于非感染性发热,多出现在自身免疫性疾病,需根据具体病因选择药物。
①细菌感染:常用阿莫西林、头孢菌素等抗生素,它们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影响细菌蛋白质合成等机制,杀灭或抑制细菌生长,从而控制感染,降低体温。
②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感染,可使用奥司他韦等抗病毒药物,其作用机制是抑制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的活性,阻止病毒从被感染的细胞中释放,减少了流感病毒的播散。
③真菌感染:如肺部念珠菌感染,可选用氟康唑等抗真菌药物,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膜上麦角固醇的合成,破坏真菌细胞膜的完整性,发挥抗真菌作用。
④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可能会使用甲氨蝶呤、来氟米特等改善病情抗风湿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减轻炎症反应,控制发热症状。
※这些药物的使用都需严格依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身体状况等,由医生制定个性化方案。
【发热时的物理降温方法】
当出现发热症状,尤其是低热和中度发热时,物理降温是一种有效的辅助退热手段。具体方法如下:
1、温水擦浴:准备32℃-34℃的温水,将毛巾浸湿后,轻轻擦拭患者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这些部位血液循环较快,水分蒸发时能够带走更多热量,从而有效降低体温。擦拭过程中要注意力度适中,注意保暖,每个部位可反复擦拭3-5分钟。
2、使用退热贴:将退热贴贴在额头等部位,退热贴中的凝胶含有水分,水分汽化时会吸收热量,进而起到降温作用。一般来说,退热贴可每4-6小时更换一次,具体可根据产品说明操作。
3、调整衣物和被褥:适当减少患者的衣物和被褥,这样有利于散热,不可随意“捂汗”,可能会导致病情加重。同时要及时更换汗湿的衣物,也可以在后背和衣物之间夹一层干净的纯棉毛巾,便于更换。比如,若室内温度在25℃左右,可给患者穿着轻薄、透气的棉质衣物,被褥也选用薄被即可。
【中医推拿按摩退烧——针对小儿发热】
对于小儿发热,还可以通过中医推拿按摩来辅助退烧,但更建议由专业中医师操作,以免损失患儿皮肤。
比如开天门,用两手拇指指腹从眉心交替向上直推至前发际,每次推100-200次,可起到疏风解表、醒脑安神的作用。
推坎宫,用两拇指桡侧自眉心向眉梢做分推,每次推100-200次,能疏风解表、醒脑明目
运太阳,用中指指腹按揉太阳穴,向眼方向揉为补,向耳方向揉为泻(退烧选用泻法),一般揉100-200次,可疏风解表、清热明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