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发烧怎样捂汗

35岁的李先生,某天突然感觉身体不适,浑身发冷,还伴有头痛、乏力等症状。他测量了一下体温,发现已经烧到了38.5℃。李先生想起老人常说的“发烧捂捂汗就好了”,于是赶紧钻进被窝,裹上厚厚的被子,试图通过捂汗来降低体温。

然而,过了几个小时,李先生不仅没有出汗,体温反而升高到了39℃,整个人还感觉更加难受了。无奈之下,李先生前往医院就诊。医生经过详细检查,诊断李先生是由于上呼吸道感染导致的发烧。李先生十分疑惑,为什么自己按照传统方法捂汗却没有效果呢?

据统计,发热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在所有就诊患者中,约有10%-15%的人存在发热症状。发烧时,很多人会想到通过捂汗来缓解症状,但这种方法是否科学有效,以及具体该如何操作,却并不为大众所熟知。

【发烧的原理】

1、体温调节机制

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它像一个“恒温器”,会根据身体内外环境的变化来调节体温,使体温保持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一般为36℃-37℃(腋温)。当身体受到病原体(如病毒、细菌等)侵袭时,病原体及其毒素会刺激免疫系统,产生并释放内源性致热原,如白细胞介素-1。这些致热原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其“调定点”上移,比如从37℃上调到38℃甚至更高。这时,身体会误以为当前的正常体温是上调后的温度,于是通过一系列生理反应来升高体温,以达到新的“调定点”。

2、发烧时身体的反应

在体温上升期,身体会通过收缩血管、寒战等方式来减少散热、增加产热,从而使体温逐渐升高。这就是为什么在发烧初期会感觉发冷、发抖。当体温达到新的“调定点”后,身体会维持一段时间的高温状态,此时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上保持相对平衡。随着病情的发展,当免疫系统逐渐战胜病原体,致热原的作用减弱,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又会逐渐下移恢复正常。这时,身体会通过扩张血管、出汗等方式来增加散热,使体温逐渐下降,恢复到正常水平。

【捂汗的作用与局限性】

1、捂汗的理论基础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发烧捂汗是一种常见的解表发汗方法。当人体感受外邪(如风寒之邪)导致发烧时,通过捂汗可以促使毛孔张开,让体内的邪气随着汗液排出体外,从而达到解表退热的目的。而从西医的角度分析,在体温上升期(寒战期)适当保暖可减少不适,在高温持续期强行捂汗会阻碍散热,可能加重病情。

2、捂汗的局限性

●并非所有发烧都适合捂汗

对于一些体温过高(如超过38.5℃)或由特定病因引起的发烧,捂汗可能并不合适。当体温过高时,身体的散热机制已经受到影响,如果继续捂汗,可能会导致热量在体内进一步积聚,使体温持续升高,引发高热惊厥等严重并发症,尤其是对于儿童和老年人等体温调节能力较弱的人群。另外,某些疾病如中暑、风湿热等引起的发烧,捂汗不仅无法起到降温作用,反而会加重病情。

●捂汗效果因人而异

不同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捂汗的效果也会有所差异。例如,一些体质较弱、气血不足的人,即使捂汗也可能难以出汗,或者出汗量较少,无法达到理想的降温效果。而且,如果在捂汗过程中方法不当,如捂得过于严实、时间过长,可能会导致身体缺氧、脱水等情况,进一步影响身体健康。

【怎么正确捂汗?三个阶段各不同!】

1、判断发烧阶段

①体温上升期:在发烧初期,当感觉发冷、寒战,体温处于上升阶段时,可以添加适量的衣物或盖上薄被子,重点是四肢保暖,让身体感觉温暖舒适。

②高温持续期:当体温达到较高水平并维持一段时间时(38.5℃以上),不建议过度捂汗,可能反而会加重不适。建议高温持续期根据自己的体感选择增添或减少衣物,以身体微微感到热即可。

③体温下降期:当体温开始下降,身体大量出汗时,要及时更换潮湿的衣物和被褥,保持皮肤干爽,防止再次着凉。

2、控制捂汗时间

捂汗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15-30分钟为宜。如果在这段时间内没有出汗,也不要再继续捂下去,应及时调整方法。长时间捂汗可能会导致身体过度失水、缺氧,甚至引发其他健康问题。

3、补充水分

在捂汗过程中及出汗后,一定要注意补充水分。因为出汗会使身体丢失大量水分和电解质,如果不及时补充,可能会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建议在捂汗前就准备好适量的温水或淡盐水,随时饮用。比如在出汗较多时,可每隔半小时饮用150-200毫升的淡盐水,以维持身体的水分和电解质平衡。

4、观察身体反应

在捂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身体的反应。如果出现心慌、呼吸急促、头晕、恶心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捂汗,通风透气,并及时就医。这些症状可能是身体出现异常的信号,如脱水、缺氧、病情加重等。

【发烧的其他应对方法】

1、物理降温

①温水擦浴:用32℃-34℃的温水浸湿毛巾,拧至半干后,依次擦拭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手心、脚心等部位。这些部位血管丰富,通过温水擦拭可以促进热量散发,达到降温的目的。每次擦浴时间为10-15分钟,可重复进行。

②冷敷:可以将冰袋或冷毛巾敷在额头、颈部等部位,帮助降低头部温度,缓解头痛等不适症状。但要注意避免冻伤皮肤,可在冰袋或冷毛巾外包一层薄毛巾。冷敷时间一般为15-20分钟,可根据需要间隔一段时间后重复使用。

2、药物治疗

①退烧药:当体温超过38.5℃,或伴有明显的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退烧药。常用的退烧药有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这些药物通过抑制体内前列腺素的合成,降低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从而达到降温的效果。但在使用退烧药时,要注意按照说明书或医嘱服用,不要过量使用,并且避免与含有相同成分的复方药物一同使用。

②针对病因治疗:如果发烧是由感染引起的,如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等,需要根据具体病因使用相应的药物治疗。对于细菌感染,可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头孢克肟等;对于病毒感染,在某些情况下可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针对流感病毒的奥司他韦,在发病后的48小时内使用可有效缓解症状、缩短病程。但这些药物都需要在医生的诊断和指导下使用,不要自行用药。

3、饮食与休息

①饮食调整:发烧时,身体的代谢加快,能量消耗增加,因此需要适当调整饮食。应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同时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可适当增加蛋白质、维生素的摄入,如多吃一些瘦肉、鱼类、新鲜蔬菜和水果等。

②充足休息:发烧时,身体比较虚弱,需要充足的睡眠来修复受损的组织和细胞,增强免疫力。应尽量减少活动,保证每天有足够的睡眠时间,一般成年人每天应保证7-8小时的睡眠,儿童和老年人可适当增加睡眠时间。

在采取捂汗或其他治疗方法之前,要正确判断发烧的原因和病情严重程度。不要一发烧就盲目捂汗,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如果不确定如何处理,可咨询医生。

2025-03-17浏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