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32岁男性患者因持续流清水样鼻涕两周就诊。他描述鼻涕呈透明水状,每日需用纸巾擦拭数十次,伴有鼻痒和频繁打喷嚏,但无发热、头痛或肌肉酸痛。经检查,鼻黏膜苍白水肿,鼻腔分泌物涂片显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最终诊断为过敏性鼻炎。
根据《中国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22年,修订版)》显示,我国过敏性鼻炎的总体患病率为10.9%-24.1%,且呈逐年上升趋势。而在日常门诊中,因单纯流鼻涕前来就诊的患者不在少数,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过敏性鼻炎等疾病引起。
「不发烧,只是流鼻涕?常见原因可能是这些!」
1、过敏性鼻炎
这是引发单纯流鼻涕(不伴发热)症状的常见病因之一。当人体接触到花粉、尘螨、动物毛发等过敏原时,免疫系统会将其识别为外来入侵物,产生免疫反应。在这个过程中,身体会释放组胺等化学物质,组胺会使鼻腔黏膜中的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导致大量液体渗出,形成鼻涕。而且,由于过敏反应一般不会引发全身性的炎症反应,故而通常不会伴有发热症状。
2、血管运动性鼻炎
这种鼻炎与过敏无关,主要是由于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导致。当受到温度变化、情绪波动、刺激性气味等因素影响时,鼻腔内的血管会出现扩张或收缩异常,进而引起鼻黏膜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出现流鼻涕症状。例如,从寒冷的室外突然进入温暖的室内,或者情绪紧张激动时,都可能诱发血管运动性鼻炎,导致不发烧却流鼻涕。
3、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初期
在病毒或细菌感染引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初期,可能仅表现为流鼻涕,而体温尚未升高。这是因为病原体刚开始入侵鼻腔黏膜,刺激黏膜产生炎症反应,使鼻涕分泌增多。随着病情发展,病原体在体内大量繁殖,引发全身炎症反应,才可能出现发热症状。据临床观察,约有20%-30%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在初期会有不发烧光流鼻涕的表现。
4、鼻息肉
鼻息肉是鼻腔和鼻窦黏膜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以极度水肿的鼻黏膜在中鼻道形成单发或多发息肉为特征。鼻息肉会堵塞鼻腔,影响鼻腔的正常通气和引流,导致鼻涕增多。由于鼻息肉通常是慢性病变,一般不会引起全身发热症状。不过,鼻息肉患者除了流鼻涕,还可能伴有鼻塞、嗅觉减退等症状。
「流鼻涕怎么办?这些药物或可治疗」
1、抗组胺药物
对于过敏性鼻炎导致的不发烧光流鼻涕,抗组胺药物是常用的治疗药物。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它们能够阻断组胺与受体的结合,减轻过敏反应,缓解鼻痒、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这类药物效果维持时间较长,可有效控制症状。
其中氯雷他定不建议2岁以下人群使用,西替利嗪则不建议1岁以下人群使用。具体用药还应遵医嘱,不可盲目用药。
2、鼻用糖皮质激素
如布地奈德鼻喷雾剂、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等,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能够减轻鼻腔黏膜的炎症反应,减少鼻涕分泌,缓解鼻塞等症状。通常需要连续使用一段时间,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鼻用糖皮质激素安全性较高,但长期大量使用可能会有鼻出血、鼻黏膜干燥等不良反应,因此使用时要严格遵循医嘱。一般来说,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鼻腔黏膜炎症导致的流鼻涕,尤其是过敏性鼻炎和血管运动性鼻炎。
3、减充血剂
像麻黄碱滴鼻液、盐酸赛洛唑啉滴鼻液等减充血剂,可以收缩鼻腔黏膜血管,减轻鼻黏膜充血、水肿,减少鼻涕分泌,缓解鼻塞症状。但这类药物不能长期使用,否则可能引起药物性鼻炎等不良反应。一般建议使用时间不超过7天,适用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初期或鼻息肉患者因鼻塞、流涕症状严重影响生活时的短期缓解。
4、白三烯调节剂
孟鲁司特钠等白三烯调节剂,通过调节白三烯的生物活性,减轻鼻腔黏膜的炎症反应,可用于过敏性鼻炎的治疗,改善流鼻涕等症状,同时还可以用于哮喘患者的预防与治疗。它与抗组胺药物联合使用,能增强治疗效果。但是该药物目前并不作为过敏性鼻炎的首选用药,因此比较适合出现单纯流涕症状的哮喘患者。
「日常护理方法」
1、保持鼻腔清洁
准备一个干净的洗鼻器及适量温凉的生理盐水,身体前倾,头稍微偏向一侧,嘴巴微张。然后将洗鼻器的喷头轻轻放入一侧鼻孔,使生理盐水缓慢流入鼻腔,从另一侧鼻孔或嘴巴流出。
过程中注意控制水流速度,不要过快过猛,以免引起呛咳,可以两侧鼻腔交替冲洗。
2、避免接触刺激性物质
对于过敏性鼻炎患者,要尽量避免接触已知的过敏原和刺激性物质,如烟雾、香水等,减少对鼻腔黏膜的刺激。同时可以定期清洁床上物品(建议每周1次),并在花粉季节尽量减少外出,或是外出时佩戴好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