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的李先生,近一段时间被便秘所困扰。原本每天正常排便的他,渐渐出现了排便困难的情况,大便干结,常常要用力才能排出,而且排便间隔时间也越来越长。让李先生感到更加惊慌的是,最近几次排便时,他发现大便表面附着着鲜红色的血液,有时还会有鲜血滴落在马桶里。这种情况让李先生十分担忧,于是赶忙前往医院就诊。
经过医生详细的问诊、直肠指检以及结肠镜检查等一系列检查后,最终诊断李先生是由于长期便秘引发了痔疮,而痔疮破裂出血正是导致他便秘时拉鲜红色血的原因。
根据美国胃肠病协会的相关研究数据表明,在便秘人群中,约有20%-30%的人会出现便血症状。便血不仅会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不适,更会引发心理上的恐慌,担心自己患上了严重的疾病。而便秘时出现的鲜红色便血,往往是身体发出的一种警示信号。
【便秘与便血的关联】
便秘时,干结的大便在通过肠道和肛门的过程中,会对肠道和肛门周围的组织产生较大的压力和摩擦。这种机械性的刺激很容易导致这些部位的黏膜和血管受损,从而引发出血。由于从出血部位到排出体外的时间较短,血液还未被肠道内的细菌分解和氧化,所以呈现出鲜红色。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导致便秘拉鲜红色血的常见原因。
【常见原因】
1、痔疮:痔疮是引起便秘时拉鲜红色血的最常见原因之一。痔疮是由于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或瘀血并肿大导致。当便秘发生时,干结的大便会擦伤痔疮表面的黏膜,引起出血。
痔疮根据位置可以分为内痔和外痔。内痔一般以便血为主,通常在排便后出现点滴状鲜血,严重时呈喷射状出血;外痔则主要表现为疼痛,当外痔发生炎症或血栓时,也可能出现便血,血液一般附着在大便表面。
2、肛裂:肛裂是指肛管皮肤全层裂开,并形成慢性溃疡。长期便秘使得大便干结粗硬,在用力排便时,坚硬的大便会撕裂肛管皮肤,导致肛裂。肛裂患者在排便时会感到剧烈疼痛,同时伴有便血,血液多为鲜红色,通常在粪便表面或便纸上可见少量血迹。
3、直肠息肉:直肠息肉是直肠黏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当便秘患者用力排便时,干结的大便可能会摩擦或挤压息肉,导致息肉表面的血管破裂出血。直肠息肉引起的便血,血液一般不与粪便相混合,多为间歇性便血,有时会伴有黏液。虽然直肠息肉在便秘拉鲜红色血的原因中所占比例相对较小,但也不容忽视,约占5%-10%。
4、肠道肿瘤:虽然相对少见,但肠道肿瘤如直肠癌、结肠癌等也可能导致便秘和便血。肿瘤组织质地较脆,容易出血,便秘时大便对肿瘤的摩擦会加剧出血。肠道肿瘤引起的便血,血液可能与粪便混合,颜色可呈暗红色,同时可能伴有大便习惯改变、腹痛、消瘦等症状。随着年龄增长,肠道肿瘤的发病风险增加,对于年龄较大且有便血症状的便秘患者,需要警惕肠道肿瘤的可能。
【诊断方法】
1、直肠指检:这是一种简单而重要的检查方法。医生通过手指触摸直肠,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痔疮、肛裂、直肠息肉、肿瘤等病变。对于大部分痔疮和低位直肠病变,直肠指检能够发现异常。
2、结肠镜检查:结肠镜可以直接观察肠道内部的情况,清晰地看到肠道黏膜、息肉、肿瘤等病变。对于原因不明的便秘便血患者,结肠镜检查是确诊的重要手段,能够准确判断出血的部位和原因,帮助医生制定治疗方案。
该检查一般分为普通结肠镜和无痛结肠镜(静脉麻醉),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医生建议进行选择。同时做结肠镜当天需要空腹、禁食禁水,方便观察结肠情况。
3、大便潜血试验:该试验可以检测大便中是否存在肉眼无法看见的血液。虽然不能明确出血原因,但对于初步筛查肠道出血性疾病有一定意义。检查前2-3天需避免食用动物血制品、铁剂和维生素C,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便血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1、便血的危害:长期便血可能导致贫血,患者会出现面色苍白、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对于肠道肿瘤引起的便血,如果不及时发现和治疗,肿瘤会逐渐发展,侵犯周围组织和器官,危及生命。
2、预防措施:
●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等,每天膳食纤维摄入量应达到25-30克。
●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每天至少饮用1500-2000毫升水。
●适当运动,如每天进行30分钟以上的有氧运动,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
●建立规律的排便习惯,每天定时排便,避免抑制便意。
●定期进行体检,尤其是年龄较大或有肠道疾病家族史的人群,有助于早期发现肠道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