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岁的李先生,近几个月来频繁感觉上腹部疼痛。疼痛多在进食后半小时左右出现,起初以为是吃坏了肚子,便自行买了些胃药服用,可疼痛并未缓解。随着时间推移,疼痛愈发频繁,还伴有腹胀、反酸、嗳气等症状,严重影响了他的生活和工作。
无奈之下,李先生前往医院就诊。医生详细询问病情后,安排他进行了胃镜检查。结果显示,李先生的胃内存在多个溃疡病灶,最终被诊断为多发胃溃疡。
根据《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防控》白皮书,我国胃溃疡的发病率约为10%,其中多发胃溃疡在胃溃疡患者中占有一定比例。那么,多发胃溃疡究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得这种病?又会有哪些症状呢?
【多发胃溃疡的定义】
多发胃溃疡指的是在胃黏膜上同时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溃疡病灶。
正常情况下,胃黏膜具有自我保护机制,能够抵御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蚀。但当某些因素打破了这种平衡,胃黏膜就容易受到损伤,进而形成溃疡。多发胃溃疡意味着胃黏膜的损伤范围更广,病情相对更为复杂。与单发胃溃疡相比,多发胃溃疡的患者症状可能更明显,治疗周期也可能更长。
【病因】
1、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是引发多发胃溃疡的主要原因之一,约70%-90%的多发胃溃疡患者体内可检测到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能够在胃内酸性环境中生存,它会产生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从而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便于其定植和繁殖。同时,幽门螺杆菌还会分泌毒素,损伤胃黏膜上皮细胞,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功能,使胃酸和胃蛋白酶更容易侵蚀胃黏膜,进而引发溃疡。
2、药物因素
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容易诱发多发胃溃疡。非甾体抗炎药会抑制体内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前列腺素具有促进胃黏膜血液循环、增加黏液和碳酸氢盐分泌的作用,能够保护胃黏膜。当前列腺素合成受抑制时,胃黏膜的抵抗力下降,胃酸和胃蛋白酶便容易损伤胃黏膜,进而形成溃疡。
3、胃酸分泌过多
胃酸是胃液的重要成分,在食物消化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当胃酸分泌过量,超出胃黏膜的承受阈值,就会对胃黏膜造成损伤,破坏其屏障功能,进而引发溃疡。某些疾病,如神经内分泌失调、胃泌素瘤等,会干扰胃酸分泌的正常调节机制,致使胃酸异常增多,显著增加多发胃溃疡的发病风险。
4、其他因素
不良生活习惯,如精神压力过大、长期吸烟酗酒,与多发胃溃疡的发生密切相关。精神压力影响神经系统对胃肠道的调节,导致胃肠蠕动紊乱和胃酸分泌失调。吸烟使胃黏膜血管收缩,减少血液供应,降低其抵抗力。酒精则直接刺激并损伤胃黏膜细胞。长期受这些因素影响,就可能诱发多发胃溃疡。
【症状】
1、上腹部疼痛
这是多发胃溃疡最主要的症状,疼痛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通常在进食后半小时至两小时内出现,这是因为进食后胃酸分泌增加,刺激溃疡面引起疼痛。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钝痛、胀痛、灼痛或剧痛等。随着病情发展,疼痛发作的频率可能增加,程度也可能加重。
2、腹胀
多发胃溃疡患者常伴有腹胀症状,感觉腹部胀满不适。这是由于胃黏膜受损,影响了胃的正常消化功能,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延长,发酵产生气体,导致腹胀。腹胀症状在进食后更为明显,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
3、反酸、嗳气
患者会感觉有酸性液体从胃内反流至口腔,即反酸。同时,还会频繁嗳气,也就是俗称的“打饱嗝”。这是因为胃内气体和胃酸增多,胃的排空功能受到影响,导致气体和胃酸反流。
4、其他症状
长期患有多发胃溃疡,患者可能会出现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等症状。由于疼痛和消化不良,患者对食物的兴趣降低,进食量减少,从而导致体重逐渐减轻。严重的多发胃溃疡还可能引发胃出血、胃穿孔等并发症,出现呕血、黑便、剧烈腹痛等症状,此时需要紧急就医治疗。
【治疗方法】
胃溃疡主要通过药物治疗,同时配合生活方式调整即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仅少数情况需要通过手术治疗。在使用药物时,务必遵医嘱规范使用。
1、药物治疗
①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多发胃溃疡,需要进行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常用的治疗方案为质子泵抑制剂(PPI)+铋剂+两种抗生素。
●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等,能抑制胃酸分泌,为溃疡愈合创造良好环境。
●铋剂如枸橼酸铋钾,可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保护膜,隔绝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黏膜的刺激。
●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甲硝唑等,用于杀灭幽门螺杆菌。
服用时需注意,质子泵抑制剂和铋剂一般在饭前半小时服用,抗生素在饭后服用,以减少胃肠道不适。胃溃疡规范治疗周期通常为8周,若伴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则需增加1-2周。大部分患者在完成疗程后,幽门螺杆菌可被有效清除,不适症状也会得到明显改善。
②抑制胃酸分泌药物:除了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等也可用于抑制胃酸分泌。这类药物通过阻断胃壁细胞上的H2受体,减少胃酸分泌。适用于轻度多发胃溃疡患者或不能耐受质子泵抑制剂的患者。
剂型有片剂、胶囊、注射剂等。一般建议在饭前或睡前服用。不良反应相对较少,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出现头痛、头晕、乏力等症状。其起效时间较快,一般服药后1小时左右即可发挥作用,作用维持较短,其半衰期为2小时左右。
③胃黏膜保护剂:硫糖铝、铝碳酸镁等胃黏膜保护剂,能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阻止胃酸、胃蛋白酶等对胃黏膜的侵蚀,促进溃疡愈合。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多发胃溃疡患者,且起效较快,一般服用后半小时左右即可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保护膜,保护作用可持续数小时,具体时间和胃排空速度有关。
2、生活方式调整
①饮食调整:患者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并且建议以面食作为主食。同时调整饮食规律,例如每天可分5-6餐进食,每餐七八分饱,这样可以减轻胃的负担,有利于胃黏膜的修复。
②戒烟戒酒:吸烟和酗酒会对胃黏膜造成严重损害,加重胃溃疡病情。因此,患者必须戒烟戒酒。
③减轻精神压力:精神压力会影响胃溃疡的治疗效果和康复进程。患者可通过适当的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缓解精神压力。
3、手术治疗
对于少数药物治疗无效、出现严重并发症(如胃出血、胃穿孔、幽门梗阻等)的多发胃溃疡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包括胃大部切除术、胃迷走神经切断术等。
●胃大部切除术是切除大部分胃组织,包括溃疡病灶及大部分胃体,以减少胃酸分泌,同时切除溃疡病灶,防止复发。
●胃迷走神经切断术则是通过切断支配胃的迷走神经,减少胃酸分泌,促进溃疡愈合。
手术风险和并发症因个体差异和手术方式不同而有所不同,常见的有术后出血、感染、吻合口瘘等。术后患者需要一段时间的恢复和调养,包括饮食调整、定期复查等。
【预防措施】
1、注意饮食卫生
幽门螺杆菌主要通过口口传播或粪口传播,是引发多发胃溃疡的重要因素。为预防感染,应尽量避免食用生冷食物与路边摊食品。提倡在日常饮食中采用公筷、公勺及分餐制,减少交叉感染风险。
2、合理用药
如需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可能损伤胃黏膜的药物,务必严格遵循医嘱,切勿滥用。若因病情需要必须服用,可在医生指导下,同时服用胃黏膜保护剂,以降低药物对胃黏膜的刺激。
3、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胃镜检查,尤其是对于有胃溃疡家族史、长期服用可能损伤胃黏膜药物、幽门螺杆菌感染等高危人群。早期发现胃黏膜病变,及时进行治疗,可有效预防多发胃溃疡的发生和发展。一般建议40岁以上的人群,每1-2年进行一次胃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