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是一种致命的紧急状况,即便患者能够幸存,严重的并发症也会影响其生活质量。因此,探索预防中风的方法至关重要。本文将介绍一种有助于预防中风的新工具:心脏监测仪。
【不正常的心律会引发中风】
根据美国心脏协会数据,首次发生中风的患者中,约五分之一存在心房颤动的问题。当心房出现异常快速跳动时,即发生心房颤动。此时心脏收缩比正常状态弱,血液流动减缓,可能导致血液淤滞并形成血栓。一旦血栓脱落并随血流进入脑部,便会引发中风。因此,患有心房颤动的人中风风险显著升高。
部分心房颤动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而有些患者会出现心悸、心律不齐,以及头昏眼花、晕倒、头晕、疲劳、虚弱或呼吸短促等现象。高血压、压力、心脏病、肺炎、甲状腺功能亢进、酒精滥用或吸烟等因素,都会增加心房颤动发生的风险。
【什么是心脏监测器?】
心脏监测器是一种用于记录心脏电活动的特殊仪器。使用时,需在胸部皮肤上粘贴电极贴片,这些贴片通过导线与便携式记录仪相连,记录仪可放置在口袋中。患者在日常活动过程中佩戴心脏监测器,仪器会记录心脏的电信号。医生会要求患者记录佩戴期间的活动内容及症状。一段时间后,医生通过分析数据,确认心脏节律是否正常。
【心脏监测器有助于监测中风成因】
如前文所述,心脏节律异常(心房颤动)会显著增加中风风险。佩戴心脏监测器有助于早期发现心房颤动,且监测效果更可靠,因为它能持续捕捉心跳情况,识别心律不齐。随后,医生会根据监测结果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及中风预防措施,从而降低中风风险、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率。
医生通常建议患者连续佩戴心脏监测器24-48小时。然而,由于心房颤动可能间歇性发作,传统短期监测可能漏诊。因此,研究表明,部分患者需延长监测时间以提高检出率。
研究发现,一种名为ICM(植入式心脏监测器)的新型设备通过微创手术植入皮下,可长期(数年)监测心律。其优势在于能持续记录偶发的心律失常。目前,ICM已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
心脏监测技术(尤其是长期监测设备)能够识别隐匿性中风风险,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随着技术进步,心脏监测器的广泛应用将助力更高效的中风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