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躁症的定义】
肠躁症(又称为大肠激躁症),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疾病。这是因为肠道功能异常,造成大肠的蠕动不正常。一般而言,食物在消化道里从小肠离开后,会进入结肠,结肠会吸收食物里剩下的所有水分,并且压缩成粪便后,再往前面的直肠推进。患有肠躁症的人,肠道的肌肉收缩会不正常,有时肌肉收缩过多会导致腹泻;另一方面,有时肌肉收缩变慢,则会造成便秘。即使肠道里没有粪便,肌肉仍然会不规则收缩,造成患者身体不适。
【肠躁症的症状】
肠躁症的症状都会出现在肠道中,当症状较轻微时,可能仅出现轻微腹泻,但时间久了,腹泻的频率有可能会增加,造成身体不舒服,且这些症状会反复不停复发,其中常见的症状有:
- a、排气
- b、胀气
- c、肚子绞痛或痉挛
- d、便秘与拉肚子(有时便秘,有时腹泻)
- e、大便有黏液
- f、解便时感觉未完全排干净
也可能出现非肠道的症状:
- a、头痛
- b、头晕
- c、倦怠
- d、泌尿道不适
【肠躁症的原因】
导致肠躁症发生的原因仍然未知,不过目前可以知道的是,肠躁症的发生与神经系统有关。患有肠躁症的人,结肠对大脑传递的信息,反应会非常激烈。很多人的肠躁症是因为下列因素引起的:
- 1、吃东西:不过并没有特定食物会引起肠躁症。
- 2、压力、心理问题:如焦虑、忧郁。
- 3、性激素水平波动:如月经周期的期间内。
- 4、服用某些药物:如服用抗生素。
- 5、消化道感染:如沙门氏菌感染。
【肠躁症的风险因素】
肠躁症是很普遍的,每100人中,约有10~15人患有此疾病。导致肠躁症的风险因素有很多种,如:
- a、家族病史
- b、压力,或体内激素水平有问题
- c、年龄:常见于45岁以下的人,大多从青春期就开始出现此类症状,不过一开始的时候症状不明显,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显现
- d、性别:女性患者大约是男性患者的2倍
【肠躁症诊断】
目前医师诊断肠躁症主要依据罗马IV标准,医师会对患者的排便习惯进行详细询问,包括腹痛的性质、粪便的型态(如便秘型、腹泻型或交替型)以及排便的频率。
「罗马IV标准」
在诊断前≥6个月,病人已有反复性的腹痛(过去3个月内平均1周≥1次)
腹痛需伴随以下症状中的至少2项:
- a、腹痛与排便相关
- b、排便频率改变
- c、粪便型态(外观)改变
病人没有以下危险征象:
- a、50岁以上,尚未接受过大肠癌筛检或有症状者
- b、近期排便习惯改变明显
- c、胃肠道出血(黑便或血便)
- d、夜间腹痛或排便疼痛
- e、非特殊目的性的体重减轻
- f、有大肠癌或炎症性肠道疾病的家族史
- g、可触摸到腹部肿块或淋巴结病灶
- h、血液检查显示有缺铁性贫血
- i、粪便潜血检查为阳性
【肠躁症治疗】
若在调整生活与饮食习惯后,大肠激躁症仍然持续,这时就需要请医师评估并给予适当的药物来缓解不适,提高生活质量,医师会根据不同的症状来开立药方:
- 1、便秘型肠躁症:医师可能会开具适量的软便剂,以减轻排便困难
- 2、腹泻型肠躁症:医师可能会开立温和的止泻药、抗焦虑或抗忧郁药物,以减少排便次数并增加粪便硬度
- 3、对于综合型肠躁症患者(即便秘与腹泻症状交替出现),则会根据当下的症状弹性调整药物处方,在某些患者身上,益生菌可能对改善症状有所帮助。
需注意,每个人的症状和反应都可能有所不同,因此最好还是向专业医师寻求个别化的建议和治疗方案。
【肠躁症饮食】
依肠躁症类型决定饮食:
- 1、腹泻型大肠激躁症:应避免吃容易产气与高纤的食物。
- 2、便秘型大肠激躁症:可多吃高纤食物以帮助肠道蠕动。
【肠躁症饮食5原则】
- 1、三餐定时定量:让胃肠的生理时钟回复规律。
- 2、避免吃到饱:每餐大约7~8分饱,以免一次吃太多而增加胃肠负担。
- 3、慎选食物种类:避免吃容易产气的食物,如豆类、乳制品、地瓜等。
- 4、少吃刺激性的食物:如咖啡、浓茶、酒、酸辣之物等。
- 5、避免吃易消化不良的食物:例如糯米制品、油腻油炸、发酵类、含人工甜味剂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