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颅内出血有什么症状怎么治疗

孔朝红 神经内科 副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咨询

【颅内出血定义】

颅内出血是指头骨内有血液蓄积,血块可能在大脑组织内或头骨底下积聚,压迫脑部,可能危及生命。

根据出血部位,颅内出血可分为以下5种:

  • 1、脑实质出血:是指血液在脑实质内积聚,好发于基底节、脑干、小脑等部位。
  • 2、脑室出血:指血液破入脑室系统,可分为原发性脑室出血和继发性脑室出血。原发性脑室出血多由脉络丛血管破裂等引起,继发性脑室出血常因脑实质出血破入脑室所致。
  • 3、硬脑膜外出血:是指血液积聚在硬脑膜与颅骨内板之间,多因头部外伤致颅骨骨折,损伤脑膜中动脉等血管引起。
  • 4、硬脑膜下出血:血液积聚于硬脑膜下腔,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硬脑膜下出血。急性和亚急性多由头部外伤引起,慢性硬脑膜下出血常发生于老年人、酗酒者及服用抗凝血药物者,
  • 5、蛛网膜下腔出血:通常是由于脑底部或脑表面的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

【颅内出血原因】

「原发性病因」

高血压会使血管壁弹性降低、脆性增加,容易破裂出血,这是目前最常见、最重要的原因。同时,淀粉样血管病可能会导致动脉瘤,出现纤维素样坏死,也会导致颅内出血,并且可能反复发生。

「继发性病因」

车祸、跌倒、被袭击或运动伤害造成的头部创伤,是引发颅内出血的常见原因,即使是轻微的头部创伤,没有明显的开放性伤口、瘀青或其他伤势,也可能已造成未被发现的颅内出血。

同时,高龄者、酗酒者,以及每天服用阿司匹林或抗凝血药物者,较容易发生颅内出血。此外,脑血管畸形、颅内动脉瘤、血液系统疾病等疾病也可能会导致颅内出血。

【颅内出血症状】

头部创伤后,患者可能当下感觉没什么问题,这种状态会持续一段时间,称为“清醒期”。但随着脑压增加,一些脑伤征兆或症状会逐渐显现,时间可能在受创当时,也可能在数周之后:

  • a、头痛加剧。
  • b、嗜睡或昏睡。
  • c、眩晕。
  • d、意识不清或逐渐丧失意识。
  • e、双眼瞳孔大小不一。
  • f、口齿不清。
  • g、癫痫发作。
  • h、昏迷。

若患者有持续性头痛、癫痫发作、视力模糊或口齿不清等症状,请尽快就医,以免延误治疗,甚至危及生命。

【诊断与治疗】

「颅内出血如何诊断」

  • 1、头颅CT:是诊断颅内出血的首选检查方法,能快速、清晰地显示出血部位、出血量及血肿形态,对急性颅内出血的诊断准确率高达95%以上,可帮助医生及时判断病情严重程度。

  • 2、头颅MRI:对于等密度血肿、亚急性和慢性颅内出血的诊断有优势,能更清晰地显示血肿演变过程及周围脑组织情况,还可发现一些CT不易察觉的微小出血灶和血管畸形等病变。
  • 3、脑血管造影:包括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DSA是诊断脑血管病变的“金标准”,能明确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血管病变的部位、形态、大小及与周围血管的关系,为手术治疗提供重要依据;MRA为无创检查,可初步筛查脑血管病变。
  • 4、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了解患者血小板数量、白细胞计数等情况,判断有无血液系统疾病;凝血功能检查,如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评估患者凝血状态,有助于分析出血原因;肝肾功能检查可了解患者身体基础状况,为后续治疗用药提供参考。

「治疗」

治疗方法主要根据出血的类型、部位、出血量以及患者的整体状况来决定。

对于出血量较少、病情稳定的患者,可采取保守治疗,给予止血、脱水降颅压、营养神经等药物治疗,以控制出血、减轻脑水肿、保护脑组织功能,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如控制高血压。

对于出血量较大、出现脑疝等危及生命情况,或因血管畸形、动脉瘤等原因引起的颅内出血,通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开颅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脑室穿刺引流术、血管内介入治疗等,以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修复破裂的血管或处理血管病变。

在患者病情稳定后,还应尽早进行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言语治疗、认知训练等,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术后恢复】

颅内出血的恢复期可能需要很长时间,而且可能无法完全恢复。黄金恢复期是脑部受伤后3个月内,时间越往后恢复情况越差。若在治疗后仍有神经相关问题,患者可能需要接受职能治疗或复健。

【生活注意事项】

以下是关于颅内出血的生活调整建议:

  • a、夜间睡眠要充足,白天感觉疲累就应休息。
  • b、觉得身体状况较好时,再开始恢复正常活动。
  • c、开车、参与运动、骑自行车或操作重型机具前,请先咨询医生,因为脑部受伤后反应会变慢。
  • d、遵循医嘱用药。
  • e、在完全康复前,不要饮酒,因为酒精可能会阻碍脑伤恢复,而且饮酒过量可能会增加二次脑出血的几率。
  • f、写下容易忘记的事。
2025-04-16浏览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