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失禁的定义】
大便失禁是一种排便异常的情况。正常情况下,人们能够自主且定期地排便,但对于肠道控制出现问题的人来说,排便不受控制,甚至会出现半夜失禁。
人们进食后,肠道内会产生由未消化的食物、细菌、黏液,以及固体形态的死细胞混合而成的物质,即粪便。粪便通过肠道,经过直肠,最后从肛门排出,这一过程称为排便。若在这个过程中出现问题,尤其是无法控制排便时间,就可能导致大便失禁,而这种情况往往会让人感到尴尬。不过,大便失禁并非严重危及生命的疾病,且有相应的治疗方法。
【大便失禁有多常见?】
大便失禁较为常见,任何年龄层的人都可能出现。不过,只要避开危险因素,就能有效降低其发作风险。
【大便失禁的原因】
- 1、肛门括约肌受损:是大便失禁最常见的原因。肛门括约肌是控制肛门开闭的肌肉,若括约肌或其相关神经受损,就会失去对排便的控制能力,导致粪便意外排出,严重时可能完全无法控制排便。
- 2、腹泻或便秘:这两种常见的肠道症状也会导致大便失禁。腹泻时肠道蠕动加快,难以控制排便;便秘则可能因干结粪便堵塞,致使肛门括约肌无法正常发挥作用。
- 3、肠道炎症:有时也是造成大便失禁的原因之一。肠道炎症会刺激肠道蠕动和分泌,影响排便的正常控制。
上述相关疾病都会影响消化道功能,造成神经损伤,使肌肉无法正常自主收缩。此外,晚期的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会损害神经系统,影响肠道的蠕动和控制能力,进而导致大便失禁症状的出现。
【大便失禁的风险因素】
大多数人在一生中都有患大便失禁的风险,尤其是伴有便秘或腹泻的情况。自然分娩的女性,患大便失禁的风险比其他人高出一倍,这是因为分娩过程可能损伤盆底肌肉和神经。此外,老年人患大便失禁的风险也较高,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肠道功能衰退,相关症状更容易出现。
【大便失禁的症状】
大便失禁的症状很明显,即排泄物不受控制地排出。大便失禁可能与其他疾病同时发生,比如腹泻或便秘。若出现这两种症状,需多加留意,因为有可能存在大便失禁的风险。一旦该症状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应及时就医。不要过度依赖自己的判断,认为不会有问题,因为一旦肛门括约肌失去控制,情况会变得棘手。
【什么时候应该去看医生?】
若出现上述未提及的症状或有任何疑虑,应咨询医生。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最好与医生讨论,以获得妥善的治疗。
【大便失禁的诊断及治疗】
以下信息并非医疗诊断,如需进一步了解,请随时咨询医生。
- 1、如何诊断大便失禁:医生首先会进行身体检查,以确定失禁的原因。肛检用于检测括约肌的收缩能力,此外,还有粪便常规及内镜检查等其他检查。内镜检查是将一根管子插入肛门,检查是否存在潜在的消化道疾病。若医生怀疑有神经受损,可能会进行神经学检查。有时,医生还会使用超声来检查肛门及直肠壁是否存在问题。
- 2、如何治疗大便失禁:大便失禁的治疗方法取决于病情的严重程度,可能从非手术治疗到手术治疗。
- a、非手术治疗包括服用药物、改变饮食习惯、多喝水、进行特定运动来训练肠道等。例如,使用止泻或通便药物调节肠道功能,通过摄入高纤维食物改善大便性状。
- b、若一般治疗手段无法解决问题,则需进行手术或其他侵入性治疗方法。
【改善大便失禁的生活调整及居家疗法】
下列生活调整及居家疗法,可能有助于改善大便失禁:
- a、练习凯格尔运动,增强盆底肌肉力量。
- b、通过记录饮食内容来改变饮食习惯,摄取足够的纤维并多喝水,维持肠道正常功能。
若患有大便失禁,可参考下列实用小技巧:
- a、出门前上厕所,尽量排空肠道。
- b、若无法控制排便,可穿着宽大的防漏内裤或使用护垫,减少尴尬。
- c、携带替换衣物,以备不时之需。
- d、熟知周围的公共厕所位置,方便应急。
- e、服用药物以减少异味产生,维持社交形象。
若有任何疑虑,请咨询医生,以获得妥善的照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