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则网络传闻称,一位女性平时有补充维生素C的习惯,某天晚餐吃虾后七孔流血身亡。验尸发现,其体内含有砒霜。这则传闻告诫大家,不要同时食用维生素C和虾,因为维生素C会与虾中所含的砷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砒霜,导致中毒身亡。但这一网络传言是否属实呢?本文将帮您破除这一谣言,并带您了解虾中所含的砷对人体有何影响。
【海洋生物多数含有砷】
由于砷可溶于水,几乎所有我们吃的食物中都可能含有砷,只是含量多少有区别。砷可分为有机砷和无机砷,有机砷通常存在于动物体内,比如虾、螃蟹、鱼类和贝类;无机砷则存在于土壤或水源中。
一般来说,海鲜的含砷量较高,但绝大多数是毒性低的有机砷。资料显示,海鲜中有机砷占砷含量的90%-99%。人体摄取有机砷后,会通过尿液排出体外,不会威胁健康。要是无机砷在海洋生物体内占多数,恐怕这些海洋生物在被食用前,就已中毒身亡。
【砷中毒的症状】
传闻中描述的情况,属于急性砷中毒,症状包括:
- a、呕吐
- b、腹痛
- c、腹泻
- d、四肢发麻
- e、痉挛
严重时可能导致中毒者死亡。另外,长期摄入砷达5年左右,可能导致慢性砷中毒,引发皮肤病变、色素沉淀,手脚出现硬块,这些情况也可能是皮肤癌的前兆。
【砒霜从何而来】
网络传言称,虾中含有不少五价砷,维生素C会与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三价砷,即砒霜。从化学原理来看,这种说法没错。但我们知道,虾中绝大多数是有机砷,而五价砷和三价砷都属于无机砷。在正常情况下,即便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毒性也不足以致人死亡。
生活中的无机砷含量极低,人体所处环境也不像实验室那样具备充分的化合条件,很难引发化学反应生成砒霜。此外,要达到网络传闻描述的中毒情形,至少要吃下50公斤的虾。
【不要尽信网络传言】
如今,即时通讯软件几乎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不仅通过它们与朋友联络,还获取各种信息。但网络上充斥着大量未经证实,甚至是编造的虚假信息。
当您看到一则自认为重要,需要转发给亲朋好友的消息时,不妨先输入相关关键词,通过搜索引擎查找可靠的消息来源,辨别信息真伪。有时,盲目转发分享,反而会助推虚假信息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