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防止皮肤晒伤、晒黑及老化,不论任何季节,我们都应该维持防晒的好习惯,但市面上琳琅满目的防晒产品,经常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不知该选哪款才适合。
除了应选择至少有 SPF(防晒系数)30 的防晒产品,大家在购买时也需注意,防晒成分是属于物理性防晒,还是化学性防晒,才能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防晒产品。
究竟物理性防晒与化学性防晒有什么差异?不少人更担心涂抹化学性防晒产品会危害人体或污染海洋环境。以下就为你解析有关化学性防晒的成分、副作用以及相关使用建议。
一、物理性防晒、化学性防晒大 PK!
有些人可能误以为物理性防晒指的是撑阳伞、穿长袖外套等无需涂抹防晒产品的防晒方式,但其实并非如此。
以下将为大家比较物理性与化学性防晒的优点及缺点,让你更深入了解两者的差异:
- 1、物理性防晒:
物理性防晒主要是利用反射、散射或折射的原理,替皮肤隔绝紫外线(UV)如 UVA 及 UVB,常见成分包括二氧化钛与氧化锌,而二氧化钛可以有效阻隔 UVA2,但对于阻隔 UVA1 则稍嫌不足;氧化锌仅能协助肌肤表层阻绝 UVA1。
- a、什么是 UVA 和 UVB?
UVA 为一种波长界于 320~400nm 的长波紫外线,此种紫外线可穿透臭氧层及人体肌肤,导致皮肤老化、变黑或晒伤等皮肤症状。
UVA 又可进一步细分为 UVA1(340~400nm)及 UVA2(320~340nm)。
UVB 的波长为 280~320nm,属于中波紫外线,过度接触可能导致晒伤并提高罹患皮肤癌的风险。
- b、由于物理性防晒成分对于皮肤刺激性小,适合敏感性肌肤或幼童使用,但缺点则是质地较为油腻、厚重,涂抹后会于皮肤表面形成一层白色防护膜,肤色可能会显得不自然,且只能过滤部分 UVA,无法完全阻隔 UVA 对皮肤的伤害。
- 2、化学性防晒:
相较于物理性防晒,化学性防晒则是通过防晒产品中化学成分的分子,将紫外线吸收至分子内部,让紫外线能够被隔绝在皮肤表层之外。
化学性防晒产品多内含桂皮酸盐、阿伏苯宗或二苯甲酮等成分,依照成分差异,有些可同时吸收 UVA 及 UVB,有些则只能吸收 UVA 或 UVB。
另外,在涂抹化学性防晒产品后,需等待 30 分钟让表皮吸收化学成分,才有较佳的防晒效果,而比起物理性防晒产品,化学性防晒产品通常质地都较为清爽且透明,防晒效果也比较好,但其中的某些成分容易引发过敏,所以皮肤敏感的人群应减少使用为佳。
二、化学性防晒成分、副作用有哪些?
由于质地轻薄、防晒效果佳,许多市售的防晒产品中都含有化学性防晒成分,以下将列出 5 种常见成分,并介绍其中的功效及可能出现的副作用:
- 1、二苯甲酮:能有效阻隔 UVA,目前超过半数的市售防晒产品皆具有此成分,但使用后可能会造成皮肤过敏,还可能会影响人体荷尔蒙分泌。
- 2、奥克立林:可吸收紫外线 UVB 及部分 UVA,可能会引起皮肤敏感或过敏。
- 3、桂皮酸盐(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是一种高效的紫外线 UVB 吸收剂,对皮肤刺激性小,但会干扰人类内分泌系统,动物试验发现其会干扰人体雌激素的正常分泌。
- 4、阿伏苯宗:是化学防晒产品中常见的成分,效用较不稳定,通常与二苯甲酮并用,以帮助皮肤抵挡 UVA,此成分同样可能破坏内分泌平衡。
- 5、甲氧基肉桂酸辛酯:由于甲氧基肉桂酸辛酯容易被皮肤吸收,所以也是防晒产品中相当常见的化学成分,可有效吸收 UVB(波长为 280~320nm),但可能会使皮肤出现过敏反应。
三、下水前避开这些防晒成分!做好海洋友善防晒
防晒霜里若含有桂皮酸盐、二苯甲酮及 4 - 甲基亚苄基樟脑等化合物,即便在低剂量的情况下,也可能会刺激珊瑚共生藻内的病毒,攻击共生藻,间接使珊瑚白化,甚至死亡。
当共生藻死亡后的病毒被释入海水后,便会导致周边海水病毒浓度增加,并提高其他珊瑚体内共生藻的感染率。因此建议大家购买防晒产品时,应避免挑选含上述成分之防晒商品,才可防止在下水游泳后,涂抹在身上的化学性防晒物质污染海洋、破坏珊瑚礁,让濒危的海洋生态更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