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失智症的主要症状有哪些表现

孔朝红 神经内科 副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咨询

失智症好发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因此对于青壮年或中年人群来说,失智症可能相对陌生。如果家中没有失智症老人需要照顾,许多人往往没有机会深入了解失智症,甚至对它存在不少错误认知,比如认为只有老人才会罹患失智症、开始忘东忘西就是失智症的征兆等。

下面将为你破解常见的失智症5大疑问,帮助你建立关于失智症的正确认知,提高对失智症的敏感度。当有亲友出现疑似失智症时,能够及早做出正确判断,及时就医诊断,并照顾患失智症的家人。

【失智症常见5大疑问】

一、健忘就是失智症?

记忆力衰退是失智症的症状之一,但不能说人一旦开始忘东忘西、经常失忆就是患上了失智症,因为随着年龄增长,大脑的记忆力也会自然下降(老化)。

「记忆力衰退:老化VS失智症」

  • 1、老化:可能突然忘记某事,但事后能想起来;做记忆测试时,可能无法完全记住测试中的物品。
  • 2、失智症:对自己说过、做过的事完全忘记;无法记住记忆测试中的物品,甚至完全忘记自己做过测试。

由此可知,失智症患者的失忆问题更为严重,会忘记一般人理应记住的事情,比如家中的某位成员、成员的名字以及自家住址,严重时甚至可能忘记自己是谁。

除此之外,失智症还会存在其他认知功能问题,如语言能力、空间感、判断力、抽象思考能力及注意力等方面的认知功能退化,还会出现行为异常、性情改变及精神疾病等症状。所以,记忆力不是判断是否患有失智症的唯一标准,仍需通过医生的专业诊断及检查。

二、只有老人才会罹患失智症?

多数失智症患者的年龄通常在65岁以上,但65岁以下的中年人也有可能患上失智症。65岁以下发病的失智症称为早发型失智症,发病年龄多在40至50岁人。

由于早发型失智症患者年龄较轻,体力较好,所以多数患者发病后虽然认知能力快速退化、出现失忆,但行动力及精神相对较好,不能长期将他们安置在室内或安养中心照护,需要花费更多时间让他们外出活动,以消耗多余的体力和精力。

照顾早发型失智症患者需要耗费更多心力,且很难将照护责任交给其他单位或看护。因此,建议大家平时做好失智症的预防工作,比如规律运动、多进行脑力活动(如思考问题、计算等)、多参加社交活动,同时改善生活方式,避免可能增加失智症风险的因素,如抽烟、三高及头部外伤等。

三、可以记得事情就代表没有失智症?

如前所述,记忆力衰退只是失智症的症状之一,而且失智症有多种类型。例如,额颞叶失智症患者在患病初期没有失忆问题,反而会出现人格剧变、丧失行为控制能力及语言障碍(如表达困难、命名困难)等症状。所以,记忆能力不能作为判断是否患有失智症的唯一标准,建议到医院接受全面检查来确定。

四、失智症不具致死性?

当失智症发展到晚期(末期)时,患者通常已完全丧失行为能力和生理能力,会出现无法正常说话、活动、排泄及进食等问题,并且长期卧床,需要插管喂食。

随着病情不断恶化,患者的生理机能持续下降,可能会因无法正常进食、排泄等问题引发多种炎症,或者因免疫力下降感染其他疾病,最终危及生命。

一般来说,失智症发病后的平均存活年数为5至8年,但患者年龄越大、身体机能越差,存活年数就越短。

五、失智症无法根治,不用吃药和接受治疗?

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非药物治疗(如认知训练)都无法治愈失智症,但可以延缓病情恶化的速度、改善失智症状,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同时减轻家人及照护者的负担,比如解决频繁走失、失禁或忘记吃饭等问题。

专业治疗和居家照护对于控制和延缓病情非常关键。如果早期病情控制得好、合理护理,患者不仅进入中、晚期的时间会推迟,存活年数也有望延长至8年以上,甚至有不少人能达到10至12年。因此,如果身边的家人出现轻微失智症的征兆,建议尽快到医院接受诊断和检查,以便尽早接受专业治疗。

2025-04-09浏览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