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常发生褥疮的人群,主要是因中风(脑卒中)或其他原因导致瘫痪,以致需长期卧床,或由于关节退化,需长期依赖轮椅代步者;因皮肤及关节处受压迫过久而血液循环不良,严重时就会形成褥疮。
褥疮究竟是什么?有哪些原因容易造成褥疮?若依伤口严重程度,褥疮可分为哪些等级?让医生带您了解褥疮的治疗与护理方法。
【褥疮是什么?】
褥疮在医学上也称为「压疮」,是一种压力性损伤,好发于长期久坐或卧床的病患,由于身体长期受到外部持续性压迫,使动脉血流供应受阻,而造成皮肤变红、破皮、溃疡,生成开放性伤口,严重还可能造成骨细胞坏死,引发败血症,导致生命危险。
【褥疮/压疮容易长在身体的哪个位置?】
褥疮容易发生在手肘、臀部、髋部、尾椎、脚后跟、脚踝等缺乏肌肉或脂肪保护的身体部位。以下针对卧床及坐轮椅等2种情况,分别介绍最易发生褥疮的位置:
- 1、卧床患者容易发生褥疮的位置:头部侧面或后脑勺、肩胛骨、尾椎、髋部、腰背部、膝盖、脚跟、脚踝
- 2、坐轮椅患者容易发生褥疮的位置:尾椎、臀部、肩胛骨、脊椎、脚跟、脚底
【容易长褥疮/压疮的高风险人群】
- a、营养不良者
- b、长期卧床而无法自行翻身者
- c、因行动不便,需长期坐在轮椅者
- d、皮肤长时间处在潮湿环境者(如失禁患者大小便后,未定期更换衣物或清洁皮肤)
【褥疮/压疮各分期症状一次看】
褥疮伤口通常分为4期,以下介绍压疮各分期可能出现的症状:
- 1、Ⅰ期:压疮初期,皮肤完整无破损,但骨头突出部位的皮肤发红,超过30分钟仍无法消退,且以手指按压皮肤不会变白。
- 2、Ⅱ期:皮肤会出现破皮,侵犯到皮下脂肪组织;皮肤表层有粉红色溃疡,但不会出现黏液或渗出物,若按压患处会感觉到强烈疼痛。
- 3、Ⅲ期:皮肤会出现较深的凹洞,已伤及表皮层、真皮层及皮下脂肪层,伤口处还会出现黏液或渗出物,而压痛感可能会因神经坏死而减轻。
- 4、Ⅳ期:伤口除了有破皮外,且已深及肌肉层和骨头,易并发蜂窝织炎、败血症或骨髓炎,愈合速度缓慢,可能需9~12个月才会完全复原。
【何时应就医检查?】
建议照顾者每日早晚为病患各检查1次,确认皮肤表皮是否出现发红、破皮、伤口、起水泡或脓疱等症状,如发现皮肤有异状,即应及早就医检查。
【褥疮/压疮分期治疗方式:压伤处理正确有助愈合】
褥疮伤口若没有妥善处理,可能就会因此往下恶化,因此建议照顾者平时应特别注意患者的皮肤状况,及早让病患接受治疗。
褥疮可依据伤口严重程度,采取以下方式治疗:
- 1、Ⅰ期:若发现皮肤发红时,须加强预防措施,如定时更换病人躺卧姿势,并用枕头局部减压,以免伤口进一步恶化。
- 2、Ⅱ期:一般需要使用封闭性或半渗透性敷料,如水凝胶、人工皮,以增加伤口保湿度,并避免摩擦伤口,进而加剧伤口恶化情形。
- 3、Ⅲ期:当褥疮伤口到达Ⅲ期时,医生会评估伤口状况是否需要清创手术,或使用伤口敷料。
- a、有高度感染风险:建议使用银离子敷料(抗菌),以防伤口感染。
- b、帮助组织增生:搭配外用敷料(如伤口敷料垫)帮助伤口维持适当湿度,有助肉芽组织增生。
- c、伤口分泌物过多:建议搭配吸收液体能力强的泡沫敷料。
- 4、Ⅳ期:当周边组织坏死情况更为严重,甚至发展成蜂窝织炎、骨髓炎时,医生可能提供抗生素,并通过外科清创手术,将坏死部位切除。术后医生会依伤口状况评估,使用敷料(如伤口敷料垫)协助肉芽组织增生。
【褥疮/压疮护理:伤口护理与预防4大方法】
「针对褥疮伤口护理,提供以下日常护理方法」
- 1、定时观察皮肤:观察皮肤有无发红、水泡等情形,并且特别注意皮肤皱褶处,包括腋下、腹股沟、臀部,以及肛门口周围等;若已产生水泡、伤口或有渗出液时,请尽快就医。
- 2、增加翻身频率:若病患已产生褥疮(压疮)时,需增加翻身的频率,避免病情加重;长期坐轮椅的患者,建议每隔15~30分稍微移动臀部位置,减少两侧坐骨压力。在为病患翻身时,应于易受压及摩擦部位垫上小枕头,以预防褥疮形成。
- 3、补充营养:补充足够的热量、蛋白质、维生素、铁、锌等营养成分并摄取充足水份,以利维持皮肤健康,以防褥疮生成。
- 4、减少皮肤摩擦:需减少皮肤摩擦,避免受伤;清洁时,建议以吸干或轻拍方式擦拭,保持皮肤干燥与清洁,
「褥疮皮肤护理重点」
- 1、如厕后立即清洁皮肤:当骶尾部位有褥疮或失禁的状况,大小便后都应立即为患者清洁皮肤,因为尿液、粪便是弱碱性,除了会使旧伤口难以愈合,还容易产生尿布疹或新的褥疮,使皮肤更脆弱。
- 2、涂抹皮肤保护产品:清洁后为避免皮肤干裂、被大小便浸润,可涂抹皮肤隔离保护霜,以隔绝外界刺激(如大小便或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