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如何科学控糖预防糖胖和血糖高

赵英帅 普内科 主治医师
河南省人民医院 三甲
咨询

现在的人健康意识越来越强,在饮食上会刻意避开高热量的垃圾食品、精致淀粉等。但为什么即便我们对热量精打细算,尝试各种饮食法,腰围却还是越来越粗呢?关键就在于一日三餐中那些看似无害的「糖类」食物,包括米饭、面条、面包等主食,以及搭配的调味酱料与加工食品。比起像甜食、珍珠奶茶这类能明显看出含糖的食物,它们更容易让我们放松警惕,陷入糖胖危机。

所谓糖胖,就是摄取了过多的糖类,再加上长期久坐、活动量少,导致体内囤积肝糖和体脂,使我们陷入「胰岛素抵抗」(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危机。这堪称慢性病的关键因素,是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中风的共同危险因素!

【吃起来不甜,不代表没有糖,正视无处不在的"添加糖"】

一位男性病人前来就医,结果发现他的糖化血红蛋白竟然失控了。他委屈地说,因为疫情尽量不在外面吃饭,都是自己在家做饭。不过他不擅长厨艺,经常就是烫个西兰花,再淋上市售的酱料,他以为这样已经很节制了,没想到体重和血糖却大幅失控。"那里面有糖啊。"医生提醒道。

添加糖是指并非食物天然自带的甜味,而是在食品加工过程中额外添加的糖。添加糖无处不在,稍不注意就会像那位病人一样掉进陷阱。最容易踏入的陷阱有以下三种:

  • 1.调味酱料:芝麻酱、番茄酱、烤肉酱、酱油等各种酱料。以芝麻酱为例,如果淋两大匙(30ml)用来调味,就相当于加了5-8克的糖。要是炒个番茄炒蛋,加两大匙番茄酱调色,就有约10克的糖,相当于两粒方糖的量。
  • 2.加工食品:你爱吃的香肠、火腿、花枝丸、甜不辣等都添加了糖来调味,只是你吃不出来。发表在《英格兰医学期刊(BMJ)》的研究显示,超级加工食品占总摄取热量的58%,其中90%的添加糖来自这类食品。
  • 3.低脂食品:也许你会把低脂、零脂的食品和健康联系在一起,但低脂、零脂食品通常会添加更多的糖以及其他添加物。因为去掉脂肪后,口味往往不太好,这时就会添加糖来调味。发表在《营养与糖尿病》期刊(Nutr Diabetes)的研究发现,低脂、零脂食品的含糖量均高于原味食品。以酸奶为例,零脂酸奶的糖含量比原味的还多了64.8%。

像这样学会辨别生活中隐藏的添加糖,就能帮助我们控制每天的摄取量,摄入适量的糖。

【避开糖胖陷阱,321餐盘减脂、增肌效果最好,还不用挨饿】

计算卡路里、每餐都称重,对现代人来说在实际操作上有一定难度。为了帮助大众控糖,提倡「321餐盘法」:

  • 1.3份非淀粉类蔬菜(占餐盘1/2):例如菠菜、西兰花、番茄、黄瓜、蘑菇等,可以提供膳食纤维和微量营养素,增加饱腹感,建议选择不同颜色的蔬菜搭配。
  • 2.2份优质蛋白质(占餐盘1/3):维持肌肉量,促进代谢,增强饱腹感,减少脂肪堆积。可以选择鸡胸肉、鱼类(三文鱼、鳕鱼)、虾、鸡蛋、豆腐、瘦牛肉等食物。

  • 3.1份全谷物/低GI碳水(占餐盘1/6):例如糙米、燕麦、红薯、藜麦、全麦面包、荞麦面等,能提供稳定能量,避免血糖骤升骤降,减少脂肪储存。

这套方法乍一听感觉会饿,但实际操作后,实践的人不仅不会挨饿,还能找回健康。如果长期执行,可每周安排1-2次"灵活餐",避免心理压力。

此外,提升肌肉量对减脂也有很大帮助。根据《运动医学》期刊建议,在餐后30-90分钟进行中等强度运动效果最佳,此时血糖处于上升期,运动可显著改善血糖代谢。研究显示,餐后两小时内运动对减脂效果最为明显。

2025-04-17浏览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